
看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學習如何用正確或者高效的方法思考。超直接,又有點標題黨的主題,讓我願意給這本書一個機會。是的,我是一個愛看書、愛思考的國家棟樑,無時無刻在找尋最佳閱讀和思考秘籍。作者在前言說,他有過在美國與查理蒙格面對面對話的機會。科普一下,查理蒙格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伯。幾十年前辭去了律師一職,成為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一起將波克夏控股公司股權,從幾百美元一股,搞到了幾萬美元一股。樸實無華的外表,住著一位充滿智慧的老者。能面對面採訪如此牛人,本身也要有些實力。查理伯伯是我的偶像。既然作者在前言就撒下了那麼大的伏筆,我自然得繼續讀下去。
這本書算是一本乾貨吧。雖然作者將想表達的道理,以深入淺出和循序漸進的方式,為讀者鋪陳,但是知識量實在是太大。當你看完了一章,內化了該章知識,接下來的一章是另一個與前章有關聯,但並不大的千字文。沒有深厚功力的我,只好重複閱讀,盡量理解每一招,每一式。
若偏要我總結一句本書的精髓,我只能說是“融會貫通”。作者在前面幾章提出了擁有多元思維模型的要點以及重要性。曾聽人說過,要解開一把鎖了的鎖頭,光看著鑰匙孔是不行的,你得去別處找鑰匙。這個故事說明了人們遇到問題時,時常想不出一個對大家都有好處的最優解。當我們在羨慕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人的思維敏捷時,我們是否想過,是不是自身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呢?作者認為人們的學習能力發展,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側重學習具體知識,就是所謂的上學。學習最標準的知識,關注最具體的答案。學生們不需要知道門德爾做豌豆實驗的目的是什麼,也不需要知道最後得出的結論能為社會干點什麼。學生們只需要知道混種出來的高、矮豌豆,比例是3:1就行。第二階段是探索問題。這是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階段。這個階段裡,你需要知道那3:1能拿來幹嘛。也許用來研發新品種蘋果?我不知道,總之是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就對了。
根據學習的兩個階段作為基礎,作者發展出多層次思維模型。 (一)經驗技巧,利用小樣本啟發總結。 (二)方法流程,利用大樣本經驗流程化。 (三)學科原理,利用科學方法驗證原理。 (四)哲學視角,利用理性思辨來思維。舉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家長們總是認為好孩子必須學習,壞孩子一定是不愛學習的(經驗技巧)。他們這麼認為是因為古今中外許多成才成器的人,都有一定的學位(方法流程)。許多研究也顯示了,學習能使一個人有更開拓使視野,更好的發展機會(學科原理)。學習會讓我們深入地了解人性,知道個人的價值以及人文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哲學視角)。這樣的思考方法,讓我們對一件事上,盡量的避開盲點。家長們的假設是,只有學習,才能使人進步,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進而獲取一部分來自社會的報酬。可惜的是,他們並不知道他們不知道後面的那幾點。所以才會得出“不學習的就是壞孩子”的結論。了解了多層次思維模型,我們也許可以從哲學角度上進行思考。如果我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那不論學位高低,我都能獲得報酬,不是嗎?
具體應該怎麼學習多元思維呢?作者認為我們應該管飯涉略每個領域。話說國王讓阿基米德辨別真金和假金時,他也陷入了苦惱。直到他在踏入滿水的浴缸後,才發現所謂的“阿基米德定律”他的發現,不是在研究所裡,苦心研究出來的,而是生活中的一次靈光乍現。可能你聽過有些人常說“生活處處是答案”。這句話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當我們拆解一個問題,直至其本質時,我們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之前甚至有人已經想出最佳的解決方法了。這種遠離問題本身,從其他領域思考的方式與作者提出的不謀而合。就像投資股票的其中一個加倉策略,在第一個目標價投入一半的資金,之後股價越攀升,投入的資金遞減,直到所有資金都轉換成股權為止。大家稱之為“金字塔加倉法”。沒錯,股票投資其實也能與埃及的金字塔掛鉤。
知道了這些之後,我們需要內化思維,即將一種我們擅長使用的思維方式,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這裡說明一下,思維方法絕對不是越多越好,找出適用自己的一套才是最重要的。大理六脈神劍獨步武林,丐幫降龍十八掌稱霸天下,卻沒有聽過丐幫幫主學六脈神劍出名的。作者提出的“超一流”學習法,可供我們參考。 “超”指的是超級人脈,“一”指的是舉一反三,“流”指的是行雲流水的運用。超級人脈可以是導師或教練,他們能帶我們快速的成長。舉一反三則是在不同的情境,套用特定的方法,看看能否解決該問題。通過不斷地熟悉和重複,當你把某種思維模式練到“摘花落葉,皆可傷人”的地步時,恭喜,你已經練成神功,是時候出山了。如同你開車一般,這時候的你已不需要在遇到問題時,刻意的想該怎麼做了。
作者在最終章提出了有效的多元思維模式體系,是思維廣度乘以思維深度。這很像前幾年很火的“T字形成長”。換句話說,現在的速食社會,在一件事上深耕的人尚有,但機會更多都在從自身的專業出發,有點涉略的同時,還能再其他領域自由地轉換的人。中國經濟學者,薛兆豐先生,深圳大學應用數學系畢業,後來成了大學教授,後來在“得到”App 開辦知識付費課程。本地醫生作家,歐陽林先生,除了懸壺濟世外,還寫了幾本記錄醫者生涯的暢銷書。他們都是典型的思維廣度乘以深度的成功者。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的變化,一味的深耕苦幹自有其好處,但是不是還有更好的選擇呢?這是值得我們深入去思考的一道命題。
看完了這本書,我覺得獲益良多,真的讓我找到了一本“有效的思考”類別書籍。我必須很誠實地說,這篇讀後感只佔了作者心血的千分之一,甚至是萬分之一,可以說是書的骨架的骨架。如果說書是作者們智慧的結晶,那這本書就是作者成甲智慧、經驗和血汗的融合。一本好書,可遇不可求。我只能表達個人對這本書的淺見,當中的智慧和知識,還得各位讀者仔細地品一品。
推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