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天化日,一個死人,活生生出現在大街上。」接通召的來電,銀霞認出另一端竟是失蹤已久,以為早已死去的大輝。一通電話,大輝的歸來,開啟了錫城的話匣子,為故事拉開帷幕。
接著文字有如無人機般帶著讀者從大街起飛,飽覽沿途風景,俯瞰這座山城,眼前呈現一排聳立岩壁,許多洞穴和裡頭各自占地為王的諸神。
「七十二家房客似的各居其所:肩並肩,各抱香爐,排排坐食果果。」借著對神祗城寨的描寫,令人聯想到接下來故事的主要場景,同樣擠著三教九流,七十二家房客與各邦神明鬼魅的樓上樓。
「我認得出來那聲音,是你哥哥!」銀霞打給發小細輝,講起這件事,讀者開始不知覺地隨著文字,乘坐時光機,以盲女銀霞的視角,回溯這段圍繞著她與細輝還有印裔好友拉祖,延伸到身邊親友的故事。
流俗,指世俗,一般風俗習慣,亦指世俗之人,屬貶義詞。故事自然而然也以俗人俗事為主軸……但請等一陣(粵語)!雖說是“流俗地”,看題材簡介原料似乎就是一堆爛泥。但說到作者黎紫書,看過她作品的讀者大概就知道她的文字功底是如何深厚。擅寫微短篇小說的她深諳“讓水滴保持在最飽滿而不滴下”的狀態,因此每次讀她的作品都有很強的後勁。
這次新作也沒讓我失望,哪怕比起以往華麗鋒利的筆鋒,這次看似回到相對樸實無華的寫法。但她還是憑著行雲流水般純熟的敘事手法,成功將一坨流俗爛泥捏出一部神作。
在情感方面,除了在中學時看過她的《簡寫》後變成她的小說腦殘粉外,可能是成長背景與小說裡的大環境相似,都是多元種族文化,都是以粵語為主流的社群;而小說內提到的許多人事物也跟我小時在新村遇過聽過的人事物很相似,馬票嫂、老古、拉祖、巴布等根本就是每天都會在大街巴殺見到的小鎮居民,因此讀來分外親切,很有共鳴。
總結來說,雖是二十一萬字的小說,但讀起來卻像是在讀她的微型小說般,很快地一篇一篇地的就讀完了。而小說裡四十個篇章雖然沒有特定的視角和時間順序,但讀起來並不會混亂。每段回憶與視角到後面都能仿佛拼圖般,先從邊邊角角一個個慢慢聚落聚齊,再將他們部分部分漸漸地接縫起來。
因配合《流俗地》出版,不久前文藝版與線上直播就頻頻有她的訪問與寫作感想。印象中她在採訪時最常強調的是她不單單要寫完一部小說,而是要把她寫得好看。
可能有些人讀後覺得《流俗地》沒有把我國歷來的時事政治課題寫得太深,而只是將這些課題佈景化,認為此書要成為馬華文學代表作還缺了一些大氣。但我之後又看過有些書友回饋,說讀此書就像看了一部很精彩的連續劇。想起近年來許多港劇都愛將十五二十集就能講完的故事硬硬拉長至二十五三十集,就覺得作家應該也很明白,比起加入許多會拖延劇情進程的枝葉,更精煉地把故事寫好才是王道。
“難得木訥是君子,難得靜默是良人。”“就這一句?”“一句就好了。她懂的話,就懂了。”銀霞等不著細輝的反應,補了一句。“話說多了,沒力道。”好看,就是正義。簡單粗暴,闔上書本,我不過是俗人一枚。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