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投稿 — 2020歲末感謝書籍祭

投稿者 / Sabrina Chong


疫情當下,在這個充滿挑戰的2020年裡,我們許多人都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困難,尤其是在長期的居家辦公都顛覆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產生了巨大的無條件工作壓力而導致自己患上“高功能抑鬱症”。這一種情緒高頻、興奮高昂、但有喜歡孤立獨自一人、不斷想逃離人群、一直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等、就算非常的累、但腦子還是很活躍、興奮而失眠的狀態是異常的。

為了尋找心靈答案,瘋狂的閱讀了許多本有關心理學、能量對校、禪學等書籍,當我正在讀這本 《被討厭的勇氣》時候,我感覺到自己的腦袋被一針見血的敲醒了。我所擔心、恐懼、焦慮和不安都是出至於我自己的主觀的想法。通過這本書,我終於揪出內心的殺手。

書裡有一句話“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讓我重新有了勇氣對工作上不重要、不想要、不情願的事物say no,不再擔心和猜疑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我的世界是因我而活,我尊重我自的想法和選擇。感謝讓我遇見此書,它也讓我領悟到所有的問題不再於能力還是眼力,而是勇氣。

推薦書籍:《被討厭的勇氣》

投稿者 / 徐贾迪

《甲蟲日記簿》是我蠻喜歡的一位台灣作家—黃仕傑的作品。他有許多關於動植物的介紹視頻和文章,我剛剛飼養甲蟲的時候時常觀看他各種的教學影片來增加關於甲蟲飼養這方面的知識。他把所有所觀察以及飼養的甲蟲都寫進裡面。這本書描述了許多甲蟲物種、學名、習性、分布、樣貌等等。描述得非常詳細,栩栩如生。

第一章-我是甲蟲。這裡面介紹了甲蟲的口器、如何辨識甲蟲、為什麽作者本人喜歡甲蟲。甲蟲是一種昆蟲,有六只腳、一對觸角、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兩對翅膀,其中一對已經硬化成堅硬的鞘翅。保護著後胸已經腹部。

第二章-我與甲蟲的故事。這章節介紹了許多種類的甲蟲。如:長臂金龜、沙巴三葉蟲紅螢、亞克提恩大兜蟲等等。這描述地非常精彩,有許多作者與那些甲蟲的經歷。比如作者翻山越嶺地采集壹些甲蟲,也有到其他國家觀察那裏的生態及昆蟲。

第三章-哪裡找甲蟲。他介紹了甲蟲分布的範圍,如有吃動物糞便的糞金龜、生活在水裡的龍虱、因樹液聚集在一起的獨角仙。這些有助於我對甲蟲居住地更進一步的認識,讓我在飼養上的成績大幅進步。

最後一章-飼養甲蟲停看聽。他介紹了如何飼養甲蟲以及介紹了台灣的甲蟲圈子、甲蟲如何正確地飼養、挑選健康的個體。

這本書十分推薦對甲蟲有興趣的大小朋友閱讀。

推薦書籍:《甲蟲日記簿》

投稿者 / Tham Wai Yee

一直以來,喜歡美術的我,卻沒有很多藝術細胞。剪剪貼貼的美勞,是我的愛好。推薦“心靈拼貼”因為可以就地取材,不必大費周章購買材料。

希望大家都能跟我一樣,通過簡單的手勞,了解自己,進而紓解累積的情緒與壓力。

推薦書籍:《蘿拉老師的心靈拼貼®:手作牌卡,找出你內心最渴望的答案》

投稿者 / 陈星颖

我很欣賞作者的勇氣,裡頭有好幾篇文章是和友情有關,她訴說自己和友人的互動到發生衝突,她抽絲剝繭的去看那個受傷底下的自己,探索的過程從錯愕到了解衝突如何產生、自己的個性、自己的交友觀念、設立界限等的目的。

勇於去面對自己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加上要攤開自己的過往點滴化成文字,我相信作者寫每一篇是哭掉很多眼淚的,這個歷程除了是和過去的自己一一的相認拼湊到擁抱自己及全然接納自己好,然後再嘗試用新的眼光角度去看自己,從新出發。

閱讀作者的文章時,我自己有很多的經歷、教育觀、友情觀甚至是價值觀都被有觸動,引起了我很多的自我反思及共鳴。

推薦書籍:《我的存在本來就值得青睞》

投稿者 / Tham Wai Yee

故事像未開採的金礦,藏著出其不意的驚喜。 人生像未琢磨的寶石,潛藏獨特的天賦力量。 我們的努力,都值得封裝成故事,前提是,你要學會; 怎麼說故事。

推薦書籍:《故事學:學校沒教,你也要會的表達力》

投稿者 / 梁慧凌

一本非常用心寫下友情,愛情與青春的好書。 很療愈的一段話:”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即使看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但它將會是你生命中做過最美好的一件事。” 

不用羡慕別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努力地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才能擁有真正屬於你的生活。 一去不復返的舊時光,帶走了青春, 留下了遺憾; 唯有以文字來喚回塵封的美好回憶。。。

推薦書籍:《後來的你,好嗎?(附Peter Su手繪塗鴉書籤)》

7. 投稿者 / 郑义燊

你必須閱讀的人生故事

或許,我們對倒敘— —把現在和過去的事,交替敘述,最後勾勒出事情完整的前因後果— —的敘事手法,早已司空見慣。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把未來跟現在交替敘述,你覺得那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一生的故事》 就是用這種方式書寫的。

以後有一天,她將必須跟前夫到太平間,一起親眼確認她女兒的屍體。 她將因此而悲痛欲絕。

但現在,她還只是個單身的大學語言學教授,並且剛剛才被美國軍方招攬,加入到一項跟外星人交流的緊急任務中。

這篇故事的主角,壓根兒就不是什麼外星人。 科幻主題的存在,只是為了帶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架構,一個與讀者認知全然相悖的架構。 然後,作者會從容不迫地、一點一滴地建構起,專屬於他故事的邏輯和肌理。 而科幻的意義,說到底,不都是為了預見未來的一切可能么。 作者只是巧妙地,善用了科幻這一屬性,娓娓地向你述說了一個由果到因的故事。

作者可能是我看過最會說故事的能手。 我承認,在這以前,我對他一無所知。 我還沒看過有誰,可以把故事的情節,編排得這麼的顛倒無序,卻又那麼的無懈可擊。 一切是那麼的環環相扣,簡直到了天衣無縫的地步。 他可以上一節才提出了一個物理定律的運作規律,可轉眼在下一節,他就可以在人物的生活對話中,生動地演練該項規律給你看— —以一種輕鬆、優雅,又富於哲理的方式。

他不止對科學理論輕車熟路,對故事中母女情感的描寫,更是讓人叫絕。 那麼的俏皮,那麼的親密無間,你都不會因為她後來變成了單親媽媽,就對她心懷憐悯。 那種溫馨,讓人彷彿覺得,就連不愛了,離婚了也可能是美好的而無需感到怨懟,就跟當初兩人因相愛而結合一樣。

如果結局是已知的,你還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嗎?

  “為什麼不” 女主角完全不假思索。

推薦書籍:《妳壹生的故事》

投稿者 / 余姿莹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有升學困擾的人、想換工的人、對未來很茫然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大人、小孩,都很適合看這書。以前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我不知道怎麼回答。現在我有答案了:媽媽要設計報表給同事,如果媽媽沒上班,其他人就沒辦法完成他們的工作了。每個人都是一顆小小的齒輪,一個沒轉動,其它的齒輪也轉動不了。

推薦書籍:《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認識世界與自己,啟動未來無限可能(全套兩冊)》

投稿者 / 陈燕明


你有沒有注意過一個現象——如果有人向我們介紹一位新朋友時,我們總會不經意的問出一句:”他是做什麼的?” 

社會彷彿將我們與我們的職業或社會身份綁定在一起了,而我們不知不覺中,也接受了這個人設。 我們不自覺的認為,知道這個人的職業,就能讓我們可以很快決定這個人的”屬性”似的。 

本書作者韓第的朋友知道他曾在義大利住過一段時間,就打趣的問他,可曾遇過一群Eustabies。 這可不是一個家族,而是那些退休后在那裡生活的老人。 他們與人交流的開場白往往是”Oh, I used to be…” (喔,我原來是……)。 Eustabies 正是英文開場白的諧音。 韓第不由得感嘆他們還利用過去的人生角色定義自己,依循那些人設生活著。

但是,回頭細想一下:我們藉以謀生的方式真的能代表我們這個人嗎?

韓第的攝影師太太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她讓客戶用五件物品和一朵花構成攝影畫面來描繪他們的人生。 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足以讓人省視構成自己人生的價值所在。 如果我們只能留下一幀照片,我們究竟想要放入什麼來提示後人呢?

這是一本由耄耋管理學家寫給年輕一輩的書信,並且用最淺白而充滿溫情的文字融入他終身踐行的管理思想,不啻給了我們面對未知的勇氣與智慧!

推薦書籍:《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投稿者 / 侯观盈

我想推薦洪和廷作家的《我想成為不錯的人 雖然這並不容易》這本書。 書裡的文字以兩種形式呈現,分別是搭配繪圖的說明文字,以及作者的日記節錄。 雖然是翻譯本,但文字溫暖有力量,時而是作者發現的生活中小而確實的幸福,時而真切地描繪人類精神層面的困擾。

作者本身也是插畫家,畫的不僅是看得見的人事物,還有我們的”心”。 鮮紅色一個(顆)個(顆)心型的傢伙,帶著生動表情,訴說著所居軀殼的主人的內心事。 才發現這樣的直觀法,有助於我們面對內在那個真實的自己(提起筆,窺探自己的內心,學著作者畫一畫)

在現今的社會裡, 想扮演好各個迎合不同的人對自己的要求的角色,實在是讓人覺得”這並不容易”。 我們常常關心身邊的人,卻忘了其實也可以減少對自己的苛刻。

這書裡隱藏了很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過日子的小貼士,這些都不經意地從作者的字和圖裡流露出來。 作者列出的”成為不錯的人”的願望清單,雖然不是什麼大道理,但正是因為只是很小的事兒,我們才忽略了平日沒有思考如何平淡卻溫暖地對待自己*。 有時,可以對自己說沒關係*、不要想著完美,而是做到剛好即可*。 生活總有累了的日子,就算今天不夠努力,也要愛自己。


閱讀著就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 祝福我們送別”不容易”的2020之際得以迎接更”容易”的2021。 *短句摘錄自《我想成為不錯的人 雖然這並不容易》,”成為不錯的人”的願望清單。

推薦書籍:《我想成為不錯的人 雖然這並不容易》

投稿者 / 翁千婷

《秘密》不是一本新書,幾年前就已入手閱讀。
隨著《秘密 The Secret》拍成電影,以及2020年疫情和國際間帶來的不安、情緒、恐慌感,這讓我重新從書架上拿出這本書反覆閱讀。

秘密這本書闡述了“心想事成”的宇宙法則。
而我們自己更是思想的主人,不要讓擔心、恐懼、不可能的各種負面思想佔據我們的心靈。
這吸引力法則,雖然看不見,但它就像磁鐵的磁力一樣,真真實實的把我們所想要的吸引過來。

2020即將過去,也許這年有點不平靜。透過閱讀,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
透過感恩,可以讓自己與他人都更美好
透過吸引力法則,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讓2021年,無限豐盛。

推薦書籍:《祕密》

投稿者 / 刘宝美

認識生活美學,其實是安慰我們自己及鼓勵自己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如果生活過得太倉促,從來都沒有關心過生活的細節,那離快樂及感恩之心就會很遠。體驗平凡生活裡的快樂,就是從生活裡的小細節開始。

蔣勛老師的著作《天地有大美》分別以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談起生活美學的起點。此書的初版雖然是2005年,但是歷經多年,書中的涵義仍然歷久長存,永不過時,尤其是這段居家防疫的日子裡,是學習生活美學的最佳時期。讀上一段,會讓人憬悟其實自己的生活是可以過得有質感的。

推薦書籍:《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二版)》

投稿者 / 周卉琪

如何扮演好“自己”這角色?卸下現有的角色之後,我又是誰?

“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反覆思考的問題。” —— 邱昊奇

貫穿全書的,是一連串正向與反向的思考。
比起指引、道理或是説服,書裏滲透更多的是作者自身的糾結和傾訴;又或是能引起另一波思考的漣漪。

裏頭有悲傷、有困惑、有憾恨,還有很多無法言喻、細微的情緒,作者都用很細膩的方式表達出來了。不能切身的體會作者當下的感受,但感受到了他的赤裸與真誠。

我很喜歡作者對於“失去”的觀點。作者覺得當演員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因爲演員可以好好的“失去”。演繹著各種不同角色的同時,關於“我”的意識,也正在慢慢地失去。當一個人把“我必須是怎麽樣”的想法失去,是不是反而能跳脫自己原有的框架?

不斷摸索,持續追尋。它是那部我在踏在追尋路上的伴。希望它也能成爲你在迷茫時,觸及你内心深處,並讓你奮力與世界抗衡的知己。

推薦書籍:《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在改變之前,我們都是表演者》

投稿者 / 陈淑韵

當初在得知蜜雪兒即將出版自己的回憶錄是萬分興奮的,因為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取這一位高貴的前美國第一夫人會分享的她的生活智慧和當第一夫人時的心路里程。

 蜜雪兒的本業是一名職業律師,她在書中分享她的人生經歷,從在親戚家樓上租房長大的生活、努力考進大學和考取律師資格至到成為在數一數二的著名律師事務所的第一位非裔女合夥人等。她也透漏了與奧巴馬是相遇在她之前執業的律師事務所,而當時的美國前總統是為在她指導的暑假實習生;和他們戀情之後的發展。

蜜雪兒也在回憶錄中分享了她與歐巴馬的婚姻生活,也不畏地分享他們曾在婚姻中面對的難題,極為勇氣可嘉(因為即使對於普羅大眾這也許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

 除了是歐巴馬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活夥伴,她也在他的事業-奧巴馬的總統競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陪著歐巴馬和團隊全國跑透透;但也從來都沒搶了主角的風采,反而讓他的人氣在當時錦上添花;從中也分享了競選活動遇到的酸甜苦辣。

 我也從她的回憶錄窺探了些許當奧巴馬美國總統的生活寫照,在我想像中的白宮生活添了現實面-極為繁忙和緊湊的總統的工作節奏;還有令人稱羨的白宮設備。

 這本回憶錄彷彿帶我穿越了蜜雪兒曾走過的路,也許它不是一路順遂,她還是努力地力爭上游,讓教育改變了她的一生和她以後(和她家人)的生活環境,也顯現了她的韌性-從來不會因為生活遇到的難處而向命運低頭;令我十分欽佩。

推薦書籍:《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

投稿者 / 陳睿媛


在2020正式落幕前,我想推薦山下英子的《斷捨離》。

藉由作者的文字,讀者將領悟到“斷捨離”並非普遍認知的“丟東西”,卻更是一種讓現實生活趨近理想的方法。斷捨離也是一條分割線,區隔出“以前和現在的你”:因為在斷捨離的過程當中,人會省思,進而加深對自我的認識。

通過閱讀及實踐,獲益匪淺的我總結出幾項心得:

① 只買或留下 100% 需要和喜歡的物品
不是100%喜歡的東西,過不了多久就會被其他新品所取代。一樣稱職的好物,除了得發自內心地喜歡,還必須適合自己、能充分發揮價值;

② 喜歡不等同於非得擁有
在這世上,一個人會喜歡上的美好事物是無限的。與其每一樣都帶回家堆積,不如就讓它維持原狀,獨自美麗;

③ 夠用就好,別被物品奴役
不精挑的蒐集,不叫收藏,是變相的囤垃圾。一昧照單全收不止浪費資源,還徒增負擔,因為你擁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擁有你;

④ 斷捨離不局限於有形的物體
從虛擬的事物、到人際關係、甚至負面的情緒,但凡擾亂心靈、無謂的牽絆,皆需定期清理。

推薦書籍:《新.斷捨離【10週年全新增訂版】》

投稿者 / 邱健豪

2020年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場噩夢,在新冠病毒來襲下,您我可能錯過了許多精彩的片刻,失去了選擇的威權,甚至可能是我們身邊人的生命。 隨著死亡一步一步進逼,有人看到了痛苦結束的曙光,但更多人湧現出來的是對死亡未知的恐懼。

  《二十一世紀死亡課》的作者海德-沃瑞棋(Haider Warraich)醫師以犀利的敘事技巧、現代醫療發展、歷史真實案例與臨床案例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提到1975年的昆蘭案,昆蘭父母為了從醫師奪回愛女凱倫的醫療決定權,一路上訴到最高法院,也讓人類開始關注病人的【死亡權】。 作者也分享了現代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安樂死】、【器官移植】、【拒絕照顧】等。 

作者提醒讀者們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課,正因為人類不提不問,不想瞭解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也讓死亡越接近我們時,我們越措手不及。 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們平和、理性與感性地將死亡對話變成常態,重新出發感受生活意義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