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的是愛,還是傷害?

圖/《壞媽媽》劇照

韓劇《壞媽媽》裡的媽媽為了孩子的未來過度管教,希望孩子可以成材,最後兒子卻成了冷血無情的檢察官,甚至與母親斷絕母子關係。這部劇裡媽媽對小孩的嚴厲教養,也是許多家庭正在上演的真實案例,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待,反而造成孩子的傷害。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也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詞“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每當孩子犯錯,大家都會怪罪父母沒有把孩子教好,但沒有人告訴父母問題出在哪裡。如果我們可以及時發現及改變,或許就不會讓悲劇重蹈覆轍。

“不夠好也沒關係,沒有100%「完美」的父母。”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雖然我們還不是最好的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輕鬆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如果你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卻充滿罪惡感,推薦你看這本《放過自己吧!「完美媽媽」根本不存在:全美家長最信賴的教養教練,陪妳輕鬆做媽媽》,作者蘭迪說到,「冷靜的人,才能解決問題」做好自我管理,事後就不會有罪惡感;當你能在孩子面前掌握、示範這項超級技能時,他們也將和你一樣,成為能冷靜解決問題的人。

身為父母的你正因為教養而身心俱疲?這本《因為是爸媽,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不需要多做什麼,只要改變觀念和方法》或許可以讓你的親子教養之路輕鬆一點,作者K. J. 戴爾安東尼亞說,其實教養也可以很輕鬆自在,而且你並不需要額外多做什麼,只需要改變做事的方法,就可以改善家庭生活,讓家庭成員和我們自己變得更快樂。

推薦閱讀:

放過自己吧!「完美媽媽」根本不存在:全美家長最信賴的教養教練,陪妳輕鬆做媽媽

因為是爸媽,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不需要多做什麼,只要改變觀念和方法

“不是長大就會好的,讀懂孩子的內心。”

許多父母期望孩子成績好,還要乖巧聽話,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許你只看到表面的平靜,並未察覺孩子的內心風暴,面對課業的壓力、人際關係或父母的期待等情緒,這時候也許他正渴望有人可以把他拯救出來。

《內心暴雨的乖孩子,以為不用操心的大人》書中透過16個真實案例,帶你練習與孩子對話,照顧孩子敏感的心靈,伴他們在挫折中收穫勇敢堅強。資深心理諮商師、青少年心理輔導專家孫晶將帶你搭起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橋樑,察覺孩子難以言說的苦痛,找到孩子失常的根源,陪伴他們學習掌控情緒、肯定自我,為他們受傷的心靈注入希望和力量。

親炙大師風采並習得其精髓的韓丁格博士,在《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書中提出了5個具體且實用的方法,能幫助孩子發展自己出色的人格,學會以積極正向的心態去處理不快樂和挫敗感,並能及早樹立自己的目標,適性發展,找到生活的意義,並且有能力去應對不時會發生的、令人沮喪的意外以及成長、課業、生活上的種種難題。

推薦閱讀:

內心暴雨的乖孩子,以為不用操心的大人:諮商室裡的16個真實故事,療癒青少年的煩惱與傷痕,重建身心健康與快樂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意義療法大師的5個心法,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的勇氣》

“你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也許只是你一廂情願。”

怕孩子學壞,孩子越管越不聽話?規劃好孩子的未來,卻不曾聽過孩子的意見?那些你認為孩子需要的,可能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家庭氛圍與教養態度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若孩子長期處於緊張、高壓的環境中,不僅成績下滑、親子關係疏離,更甚者價值觀扭曲,引發後續一系列問題。《孩子心中的那道疤,必須用一輩子療傷》這本書將帶領父母從導正觀念做起,學會溝通與讚美,培養幼童的藝術細胞、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並借鑑國外家長的教育方法,為孩子打造一個溫馨友愛的成長環境。

當孩子出現叛逆和難溝通等行為,身為父母該怎麼辦?蔡宜芳心理師在《先陪伴,再教養》提到,關係=影響力︰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有多好,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有多大。父母太渴盼孩子表現優異,因而有許多期待與要求,但往往忘了孩子最缺乏,卻也最需要的,是願意花時間理解他遇到什麼困難,並陪伴孩子解決困難的人。

孩子心中的那道疤,必須用一輩子療傷:填平代溝、尊重隱私、停止比較,營造良好氛圍的第一步,從改善親子關係做起

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